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藝術家:種學織文

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訂閱CHAT六廠電子通訊

東華三院樂康軒

東華三院樂康軒(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為中西區及南區居民提供便捷、以地區為本的一站式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服務範疇涵蓋及早預防以至危機管理,包括以人為本的個案跟進、治療小組、社交及支援活動和職業訓練等。

圖片提供:東華三院 樂康軒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是一間全日制資助小學,辦學宗旨是秉承嘉諾撒仁愛女修會之辦學精神:致力培育學生完整人格及具福音精神之價值觀,實踐校訓「一心一道」,使學生能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獲均衡發展,俾能各展所長;對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圖片提供: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坐落於荃灣西柴灣角,為一所政府津貼男女文法中學。著重體驗學習,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觀察反思、總結領會,進而培養對知識的好奇,主動學習。

圖片提供: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於葵涌區內提供多元化的服務超過六十載。其屬下的長者鄰舍中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學校社會服務部、逸葵綜合發展中心、「友里幫」荃灣及葵青區劏房及板房戶支援計劃,透過各色各樣的活動,為居民提供預防性、發展性及補救性服務,藉以擴闊居民的互動力量、發掘他們的興趣與潛能、培育他們的全面身心發展,讓他們得以享受豐盛的生活及建立和諧共融的社區。

圖片提供: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於2007年成立,為VTC機構成員,旨在成為卓越的設計院校,提供具國際水平的設計教育,包括建築、室內及產品設計、傳意設計、數碼媒體,以及時裝及形象設計。學院採取「思考與實踐」的理念,加強學生對文化及環保的觸覺及跨學科交流,透過與業界的合作及實習,讓學生獲取工作經驗,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的機會,拓闊國際視野。

圖片提供: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香港非洲中心

香港非洲中心

香港非洲中心是 一個旨在促進非洲與亞洲等社群之間交流與文化互動的平台及創意中心。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著眼於彌合文化差異,橋接多元群體之間的關係和文化理解。他們深諳身為一所社會企業,有責推廣社區共融與多樣化之粹,因此更致力於以出色的產品與服務來實現每一位客戶的需求,以更廣闊、更長遠、更堅定的視野服務及凝聚大眾。他們的動力源於能正向影響社會的一腔熱忱,亦許諾以創新與創業兼備的思維鼓勵和聆聽每一個值得被探討的對話及聲音。

圖片提供:香港非洲中心

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

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為聖雅各福群會轄下的社會企業,於2008年成立,一直以環保及推動中年婦女就業為目標。更於2016年成立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 ,為父母及孩子提供一個環保購物平台。透過收集優質時裝,積極推動及鼓勵二手時裝買賣,使社會資源有效循環再用。

圖片提供:Green Ladies & Green Little

樂情軒(社區精神健康教育及推廣服務中心)

樂情軒(社區精神健康教育及推廣服務中心)於2018年8月正式開展,整合不同預防及教育服務,致力促進精神病康復者、其家屬及公眾的精神健康,推動彼此尊重、接納,建立一個共融及關愛的社區。

樂情軒的全方位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包括: 小家屬支援服務(中西南區)、中學精神健康支援服務(中西南區)、朋輩支援服務、義工培訓及支援服務、社區教育及推廣活動、網上精神健康推廣服務、免費輔導及諮詢、精神健康流動宣傳車服務(九龍西)及社會企業服務(心思良品)。

圖片提供:樂情軒(社區精神健康教育及推廣服務中心)

海壩街官立小學

海壩街官立小學創立於1961年,位於荃灣啟志街一號,是一所全日制的官立小學, 由教育局直接管轄。除三十間標準課室外,學校另設有中央圖書館、音樂室、視覺藝術室、電腦室、常識室、英語學習室、舞蹈室、輔導室、資源室、多用途活動室、禮堂及操場,並設有完善的視聽教材。

圖片提供:海壩街官立小學

破格空間

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聯合創辦人,黎潤詩和陳郁從2015年起至今專注編織藝術創作,二人走訪東南亞多地,深入研究各地紡織文化、工藝,追朔傳統編織智慧。除疏理由古至今的編織方法和文化歷史,亦研究各地織具結構及製作,當中包括最古老的腰織機、織帶機、卡片編織、天然素材編織、各類型框織和織布機。

他們的研究成果透過多種方式、活動傳遞到大眾,除開發織具系列,亦逐步建立完整、有系統的課程,讓大眾能由淺入深地了解不同的編織工藝和文化背景的連結。為推廣本地編織文化,二人經常進入社區,設計和實踐不同類型的公眾活動,包括公眾藝術、展覽、展演、公眾體驗活動等等,同時回應文化保育、環境保育、社區關懷等社會議題。

圖片提供:破格空間

伊麗莎

伊麗莎的版畫、繪畫和裝置由承載著意義的材料開始——被颱風摧毀的樹木或軍服製成的紙張、以骨頭和鉛提取的顏料,並經常融入建築元素。她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繪畫學士學位,曾獲香格里拉中國探險學會、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和巴塞羅那格拉巴特的獎助或駐留資格。伊麗莎自2006年起在香港旅居及工作,她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工作室EBriel Studio。

圖片提供:伊麗莎

鄭淑宜

鄭淑宜是一位香港軟雕塑家,其作品利用布料和刺繡的方法呈現身邊的物件如鈔票、老鼠標本、電影宣傳燈箱和圓形有關的東西。近年製作與社區有關的軟雕塑並短期在公共空間展示,如「鹽田梓藝術節」(2021,鹽田梓)、「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離島區」(2019,大澳)及「#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一:異國符號」(2017)。鄭淑宜分別於2000年及2007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

圖片提供:鄭淑宜

郝立仁

郝立仁出生及居於香港,他視自己為跨學科創作的藝術家,於香港的城市與鄉郊之間生活。郝氏於2011年獲取由香港藝術學院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授的藝術文學士,並於2018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學的跨學科藝術碩士。他的藝術創作探討個體、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透過多樣的媒介與創作手法,他的作品旨在引起觀眾及參與者對世界的固有認知進行反思,從而引發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他的藝術實踐包括紙本到裝置作品、地域特定項目到社會參與藝術、環境與生態藝術等。郝氏的作品及藝術計劃曾於香港、中國内地、馬其頓、冰島及美國等多地的畫廊、社區及戶外空間展出與實行。

圖片提供:郝立仁

馬穎汶

馬穎汶生於香港,2019年修畢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學位,2018年間在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交流。馬穎汶以編織為主要媒介,擅長以作品建構空間和創造體驗,讓觀眾參與其中,探索作品在與人的互動中所產生的變化和流動。透過收集、拆解、再重塑,她的作品試著梳理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並將彼此連繫。近年她亦投入行為藝術創作,透過身體與物料即時交流,於行為展述的同時,傳遞她的藝術精神。

圖片提供:馬穎汶

流行與斑馬

流行與斑馬是以香港為基地的綜合設計工作室,其名字結合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克魯帕童年居於坦桑尼亞;阿布舍克熱愛流行文化。他們以觀察和研究為基礎,其創作具概念性並強調視覺敘事和趣味性。他們熱愛自己動手製作,不斷在美術指導、印刷與產品設計、虛擬與數碼領域之間遊走。在幻想過著豐盛的日子中,他們持續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想法打破隔膜,創造一個充滿真誠對話和充滿想像的世界。

圖片提供:流行與斑馬

X

特別安排

CHAT六廠將於4月20日 (星期六) 關閉作私人活動,並於4月21日再次開放,不便之處,敬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