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藝術家:紡織文化 編織共鳴

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訂閱CHAT六廠電子通訊

波蘭羅茲中央織品美術

波蘭羅茲中央織品美術館於1960年開幕,前身是一間紡織廠,建築具備古典主義風格。以藝術家的視野向世界宣揚紡織藝術,結合羅茲紡織業的濃厚歷史背景,將紡織置於多重意義及概念之中。

美術館舉辦不同展覽、教育及跨學科研究項目,更擁有豐富的紡織藝術、時裝和與紡織工業歷史相關的藏品。自 1972 年以來,中央織品美術館一直主辦國際掛毯三年展,為藝術家提供展示紡織作品的機會。

圖片提供:波蘭羅茲中央織品美術

意大利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

意大利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是位於意大利普拉托的國際紡織藝術、設計與文化中心。它身兼創意中心及諮詢工作室,與設計師、藝術家、品牌和不同機構合作,向任何紡織、紡織藝術和時裝領域人士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在畫廊/展覽區、共享工作空間及開放式製作實驗室舉辦駐留計劃、策劃表演活動和展覽項目、藝術作品製作諮詢以及在國際上建立不同交流網絡和合作,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得以在當代藝術領域的活動中探索藝術與紡織材料之間的多元連繫。

圖片提供:意大利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

荷蘭蒂爾堡紡織博物館

荷蘭蒂爾堡紡織博物館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博物館,前身為位於荷蘭蒂爾堡的紡織廠。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結合紡織設計、藝術、時裝、工業遺產及創新於一體的地方。紡織博物館集合創意展覽、教育計劃及專門從事紡織研究和生產的紡織實驗,使該博物館在同類博物館中別樹一幟。透過整合藏品和展覽並組織一連串多元化活動,博物館事務及教育部門與紡織實驗室緊密合作,讓博物館能編織框架讓傳遞知識。

圖片提供:荷蘭蒂爾堡紡織博物館

高橋瑞木

高橋瑞木

高橋瑞木現任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執行董事及首席策展人。她持有東京早稻田大學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藝術史碩士學位。

1999至2003年間她是東京森美術館的初創策展成員,後來在水戶藝術館的現代美術中心擔任高級策展人,策劃了多項跨領域展覽,展示不同藝術形式,包括漫畫、電影、時裝、表演及視覺藝術。

高橋是2015至2016年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的研究員,亦在亞洲和歐洲各地寫作及授課。

羅璧如

羅璧如

羅璧如現任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副策展人(共學及社區)。先後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一級榮譽畢業(2011)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畢業(2015)。

羅璧如曾任職於國家地理頻道及大學研究員,並於2016至20年間任職香港獨立藝術機構1a空間藝廊經理,策劃多個當代藝術、社區及教育活動,包括於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舉行的「九龍城藝術節@西九」(2019)、「香港視覺藝術評論人培訓計劃」(2017-19) 及新銳當代藝術人才培育計劃(2020)。

她為利豐獎學金「馮氏學者」及獲「本地藝術行政獎學金2018」修畢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博物館管理深造文憑。羅氏曾任大專講師,志於開拓於當代藝術與創意工業中公眾參與的可能。

舒爾克.霍特斯瑪

舒爾克.霍特斯瑪在荷蘭蒂爾堡視覺藝術學院修讀紡織藝術,其後於荷蘭萊頓大學修讀藝術及時裝史。舒爾克.霍特斯瑪曾於鹿特丹城市博物館任職時裝、紡織及文化遺產的策展人。自2020年開始,她在荷蘭蒂爾堡紡織博物館擔任藝術及設計策展人,負責荷蘭紡織藝術和設計相關的藏品。她亦透過委託荷蘭藝術家,邀請他們於博物館的紡織實驗室進行新項目。

圖片提供:舒爾克.霍特斯瑪

瑪塔.科瓦萊維斯卡

瑪塔.科瓦萊維斯卡畢業於波蘭報導文學學院,是一名藝術史學家及評論家,以及波蘭羅茲中央織品美術館首席策展人。曾策劃多個展覽,其中包括:「變質: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2017-18)、「物質的叛逆」(2017)、與組織100面旗幟合辦的「紀念波蘭婦女選舉權百週年的100面旗幟」(2019)、與格熱戈日.穆西亞爾共同策劃的「安東尼.斯塔爾切夫斯基:線性符號的思想」(2022)、與伊麗莎白.梅羅共同策劃的「新精神的脈絡」(2022),她亦是第16屆(2019)及第17屆(2022)國際掛毯三年展的策展人。

圖片提供:瑪塔.科瓦萊維斯卡

亞歷桑德拉.滕佩斯蒂

亞歷桑德拉.滕佩斯蒂畢業於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文學與哲學學院,曾在佛羅倫薩斯特羅齊納當代文化中心教育部工作多年,其後她學習電子紡織設計。自 2016 年以來,她一直擔任位於普拉托的國際紡織藝術、設計和文化中心——意大利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的策展人。她的研究主要著眼當代藝術中紡織媒介。近年策劃展覽包括一系列場域特定項目,博爾扎諾繆斯之殿「如肥皂泡般的人類」(2019)、普拉托紡織設計中心與埃琳娜.亞內塞利及路易吉.佩奇當代藝術中心共同策劃「關於關於工人」(2020)。

圖片提供:亞歷桑德拉.滕佩斯蒂

關於工人

關於工人設計工作室是金侯及保羅.鮑倫格於2017年成立。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有機會透過成為設計師向社會表達自身意見,同時重視工人的工藝和創意天賦。關於工人亦為工人、工匠、學生、消費者和具影響力的行業提供平台,讓各行各業的人士有機會相聚,從而建立包容性系統以實現更光明的未來。關於工人創造了一種製作時裝的方法,將工人置於創作過程的中心,結合他們的工作願景與個人故事。

圖片提供:關於工人

彭美拉.博澤克

彭美拉.博澤克出生於波蘭,是一位藝術家及社運人士。她活躍於後藝術行動,尤其經常積極介入建基於社區和關係,著眼於人而非藝術的參與性活動。她與移民、難民及其支持者共同創建雜誌《WIZA-VIS》,並擔任編輯及出版人,透過共享特權,提供邊緣群體表達意見的權力和能夠被社會關注。她與為波蘭移民爭取福利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動第三部門與當代藝術相互支持;是後藝術裝訂倡議計劃「來自武庫夫的筆記」的發起者和促進者,藉此向波蘭的難民提供經濟援助。

圖片提供:彭美拉.博澤克

破格空間

Breakthrough Art Studio的聯合創辦人,黎潤詩和陳郁從2015年起至今專注編織藝術創作,二人走訪東南亞多地,深入研究各地紡織文化、工藝,追朔傳統編織智慧。除疏理由古至今的編織方法和文化歷史,亦研究各地織具結構及製作,當中包括最古老的腰織機、織帶機、卡片編織、天然素材編織、各類型框織和織布機。

他們的研究成果透過多種方式、活動傳遞到大眾,除開發織具系列,亦逐步建立完整、有系統的課程,讓大眾能由淺入深地了解不同的編織工藝和文化背景的連結。為推廣本地編織文化,二人經常進入社區,設計和實踐不同類型的公眾活動,包括公眾藝術、展覽、展演、公眾體驗活動等等,同時回應文化保育、環境保育、社區關懷等社會議題。

圖片提供:破格空間

伊麗莎

伊麗莎的版畫、繪畫和裝置由承載著意義的材料開始——被颱風摧毀的樹木或軍服製成的紙張、以骨頭和鉛提取的顏料,並經常融入建築元素。她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繪畫學士學位,曾獲香格里拉中國探險學會、檳城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和巴塞羅那格拉巴特的獎助或駐留資格。伊麗莎自2006年起在香港旅居及工作,她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工作室EBriel Studio。

圖片提供:伊麗莎

鄭淑宜

鄭淑宜是一位香港軟雕塑家,其作品利用布料和刺繡的方法呈現身邊的物件如鈔票、老鼠標本、電影宣傳燈箱和圓形有關的東西。近年製作與社區有關的軟雕塑並短期在公共空間展示,如「鹽田梓藝術節」(2021,鹽田梓)、「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離島區」(2019,大澳)及「#藝術旅人展覽系列一:異國符號」(2017)。鄭淑宜分別於2000年及2007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

圖片提供:鄭淑宜

亞穆納.福扎尼

亞穆納.福扎尼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印度戈卡納和英國紐卡素,其後移居至荷蘭,在荷蘭皇家藝術學院修讀紡織與時裝設計。她視自己為用針織品說故事的人,其作品通過具包容性的公共活動,揉合時裝、攝影、舞蹈、裝置和社會設計,以跨學科實踐歌頌舞廳文化。她的創作旨在包容任何個人,突顯性別特徵,以讚頌個人在社會結構中體現的角色和身份的多樣性。她以靈感泉源為主軸,為自己心中的酷兒烏托邦在橫機及圓筒針織機編織出璀璨的霓虹夢境。

圖片提供:亞穆納.福扎尼

郝立仁

郝立仁出生及居於香港,他視自己為跨學科創作的藝術家,於香港的城市與鄉郊之間生活。郝氏於2011年獲取由香港藝術學院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頒授的藝術文學士,並於2018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大學的跨學科藝術碩士。他的藝術創作探討個體、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透過多樣的媒介與創作手法,他的作品旨在引起觀眾及參與者對世界的固有認知進行反思,從而引發更廣闊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他的藝術實踐包括紙本到裝置作品、地域特定項目到社會參與藝術、環境與生態藝術等。郝氏的作品及藝術計劃曾於香港、中國内地、馬其頓、冰島及美國等多地的畫廊、社區及戶外空間展出與實行。

圖片提供:郝立仁

再生服裝(思介.古巴賈)

思介.古巴賈自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是一名非二元性別酷兒以及菲律賓裔藝術家。作為跨媒介藝術家及再生服裝的始創人,思介.古巴賈致力於利用歡樂的方式滿足殘疾酷兒的需要,並透過製作一系列以所有尺碼、種族及年齡的酷兒與殘疾人士的服裝,挑戰主流審美觀。他們是《Radical Visibility Zine》(基進可見性小誌)的編輯,本著再生服裝宣言,是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酷兒及殘障人士閱讀的刊物。思介.古巴賈在2018年被《芝加哥論壇報》評選為年度芝加哥人物。在2021年於CHAT六廠「織碼如詩」展覽中為香港8位模特兒製作服裝。

圖片提供:再生服裝(思介.古巴賈)

馬穎汶

馬穎汶生於香港,2019年修畢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學位,2018年間在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交流。馬穎汶以編織為主要媒介,擅長以作品建構空間和創造體驗,讓觀眾參與其中,探索作品在與人的互動中所產生的變化和流動。透過收集、拆解、再重塑,她的作品試著梳理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並將彼此連繫。近年她亦投入行為藝術創作,透過身體與物料即時交流,於行為展述的同時,傳遞她的藝術精神。

圖片提供:馬穎汶

流行與斑馬

流行與斑馬是以香港為基地的綜合設計工作室,其名字結合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克魯帕童年居於坦桑尼亞;阿布舍克熱愛流行文化。他們以觀察和研究為基礎,其創作具概念性並強調視覺敘事和趣味性。他們熱愛自己動手製作,不斷在美術指導、印刷與產品設計、虛擬與數碼領域之間遊走。在幻想過著豐盛的日子中,他們持續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想法打破隔膜,創造一個充滿真誠對話和充滿想像的世界。

圖片提供:流行與斑馬

艾瑪•昆托

昆托生於菲律賓邦阿西楠省烏達內塔。她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教育家和文化工作者,希望藉著其作品,為受生活壓迫的人賦予力量、療癒破碎的夢想。她是CHAT六廠第四屆駐場藝術家,期間她邀請菲律賓家務助理一同,舉行了一系列工作坊、演出、電影放映及講座。

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機構展出,亦受邀出席多個雙年展及三年展,包括「吉隆坡雙年展」(2018)、「橫濱三年展」(2005),以及「夏灣拿雙年展」(2004)。

圖片提供:艾瑪•昆托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