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藝術家:雲、權力與紋飾﹣中亞織行(A-J)

請輸入1個字或以上

訂閱CHAT六廠電子通訊

705

705是2005年於比什凱克創立的藝術小組,以街頭表演作為主要媒介。2014年,705建立了結合實驗戲劇、演講、展開、動畫課程、工作坊的藝術平台,同年加入Arts Collaboratory的藝術家網絡。自2020年起,705成為比什凱克內藝術家與戲劇建構者合作的平台。

圖片提供:705藝術小組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

烏米達‧阿赫梅多娃1955年出生於塔什干,是一名攝影師和導演。1980年起,她在烏茲別克一間科學及記錄電影製片廠擔任助理攝影師。1986年,她畢業於莫斯科國立電影學院,正式成為攝影師及導演,製作數十部記錄片。不過,她也未曾跟攝影分離,依然積極參與籌備不同攝影展覽。

自2001年以來,阿赫梅多娃的攝影作品屢次獲刊於烏茲別克的書籍和相冊。2007年,她出版第一本攝影集《Women and Men from Sunrise to Sunset 》。她在塔什干、格魯吉亞第比利斯、丹麥哥本哈根、西班牙畢爾包,及俄羅斯的不同城市舉辦個展,亦多次參與群展,包括里加藝術空間群展「Re:visited」(2014)、第5屆莫斯科雙年展(2013)及塔什幹雙年展(2007)等。

2004年,阿赫梅多娃取得俄羅斯Press Photo比賽「中亞現代攝影」組別大獎。1985年,她在莫斯科國民經濟成就展(VDNKh)All-Union 攝影展中取得銀獎。

圖片提供:烏米達・阿赫梅多娃

阿斯哈特・阿赫米亞羅夫

阿斯哈特・阿赫米亞羅夫是一名哈薩克藝術家,1965年生於烏拉爾地區,現時於阿拉木圖生活和工作。他畢業於奇姆肯特的藝術學院,在藝術家小組「紅色拖拉機」創辦人維塔利‧西馬科夫和摩爾達庫爾‧納林貝托夫底下學習,曾數次參與藝術團體「奇姆肯特超前衛」的群展,其後脫離團體前往阿斯塔納追求個人發展。

阿赫米亞羅夫的創作涵蓋繪畫、錄像、攝影、裝置與行為展演等多種媒介,作品可從多方面解讀,但都與其人生和社會運動密切相連,並對歧義和觀眾感知進行著不同的實驗。

藝術家曾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2016),亦曾參與群展包括倫敦Wapping Hydraulic Power Station「Post-Nomadic Mind」(2018)及2017年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哈薩克館「Energy of the Future」(2017)。

圖片提供:阿斯哈特・阿赫米亞羅夫

阿力拜・巴帕諾夫

阿力拜・巴帕諾夫1953年出生於哈薩克的克孜勒奧爾達市,分別於1973及1979年從阿拉木圖藝術學校及莫斯科國立藝術學院畢業。

巴帕諾夫於1981年與蘇里・巴帕諾娃加入哈薩克藝術家工會,自此廣泛參與國內外展覽,二人的作品被納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土耳其、波蘭和丹麥的國立博物館的館藏,亦有部份成為私人藏品,藏家遍佈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莫斯科、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列支敦士登等地。

圖片提供:阿力拜・巴帕諾夫

蘇里・巴帕諾娃

蘇里・巴帕諾娃1956年生於哈薩克的克孜勒奧爾達市,分別於1976及1981年自阿拉木圖藝術學校及莫斯科國立工業藝術大學畢業。

巴帕諾娃於1981年與阿力拜・巴帕諾夫加入哈薩克藝術家工會,自此廣泛參與國內外展覽,二人的作品被納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土耳其、波蘭和丹麥的國立博物館的館藏,亦有部份成為私人藏品,藏家遍佈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莫斯科、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列支敦士登等地。

圖片提供:蘇里・巴帕諾娃

米迪娜・巴薩格利

米迪娜・巴薩格利是一名哈薩克跨媒體藝術家、編程師和研究員。他們在2001年出生於獨立後的哈薩克斯坦,立足於去殖民化、女性主義及政治行動的交匯處,經常對擴增實境、錄像藝術、三維圖形、裝置藝術、網頁開發、視覺編程、信息物理系統、電腦視覺、神經網絡等進行實驗。

在他們的藝術實踐中,巴薩格利持續不斷地搜索諷刺與被誇飾的政治現實,而在那個現實當中,網絡、新演算法超結構及(後)極權政體都攪和進全球在地化的漩渦;蘇聯的強硬態度、數碼革命和國家認同復興猶如在超市販售的三合一商品。透過他們的研究和創作,巴薩格利希望為這三者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平衡。

圖片提供:米迪娜・巴薩格利

娜茲・貝格拉利

娜茲・貝格拉利是一名伊朗裔美籍記者和時裝設計師。她出生於一個由伊朗、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人組成的多元文化家庭,自小接觸到祖母收藏的復古紮染外衣、金絲針繡床罩和各種稀有的紡織品,這激發了她對手織布料的熱愛。她於1979年離開伊朗前往美國修讀新聞學,並成為報導衝突地區新聞的高級國際記者,之後在阿布扎比的有線電視新聞網及《時尚芭莎中東藝術》擔任自由撰稿人。

貝格拉利將自己對織物的熱愛轉化為時尚業務,以紮染進軍烏茲別克、印度、泰國和日本等地的市場。她的設計受到著名演員的青睞,包括伊莎貝拉‧羅西里尼、泰達史雲頓​​、格什菲‧法拉哈尼​​、尤斯拉、亨德‧薩布里等,著名伊朗裔美籍藝術家西麗‧娜沙特也是她的支持者。她同時效法道德時尚和慢時尚原則,亦關注零廢棄時尚,其設計曾獲法國電視一台、《中東建築文摘》​和《建築文摘》報導。

圖片提供:娜茲・貝格拉利

利迪婭・布林諾娃

利迪婭‧布林諾娃是一位詩人、雕塑家、現代稱之為的多媒體藝術家,也是個珠寶和平面設計師。1971年,她畢業於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國立技術大學的建築系。在她職業生涯之初,她在被流放到哈薩克斯坦的雕塑家伊薩克‧伊特金德的工作坊裡學習。

布林諾娃和她的丈夫——著名的哈薩克藝術家魯斯坦‧哈爾芬在阿拉木圖為非正式藝術家舉辦過多場「公寓展」。作為一位極具創新精神的知識分子,她經常與哈爾芬一起構思作品,實現過多個觀念性項目,哈爾芬曾稱她為他的「另一個自我」。因為布林諾娃大部份的作品都帶有瞬時的特質,其留存下來的作品屈指可數,儘管如此,她的裝置和展演作品對中亞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藝術家去世以後,她的作品於多個群展展出,包括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Eurasian Utopia: Post Scriptum」(2018)及柏林Momentum「Bread and Roses: Four Generations of Kazakh Women Artists」(2018)。

圖片提供:利迪婭・布林諾娃

巴希・布比卡諾娃

巴希‧布比卡諾娃是哈薩克藝術家,創作涉獵多種技巧和媒體,涵蓋錄像、行為表演、攝影、繪畫、拼貼及裝置。正規教育以外,她亦是藝術家小組「紅色拖拉機」創辦人摩爾達庫爾‧納林貝托夫的學生。透過其富有表現力的形式,布比卡諾娃探索了哈薩克當代生活中的矛盾之處,並對至上主義的形式傳統作出解構和反思。通過拆解去重組和創造對她而言相當重要,她的創作具有諷刺與幽默的特性,這都是引向嚴肅反思的要素。

布比卡諾娃的作品自2005年起已頻繁出現於各個展覽之中,她近期參與的展覽包括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Eurasian Utopia: Post Scriptum」(2018年)、德國GEDOK Karlsruhe博物館「Postcolonial Art of Asia」(2018年)、巴庫雅拉特當代藝術空間「Suns and Neons above Kazakhstan」(2017)。她曾獲得2014年哈薩克首任總統基金會哈薩克當代藝術優秀獎。

圖片提供:巴希・布比卡諾娃

馬拉・迪爾曼

馬拉・迪爾曼是一名出生於1990年的藝術家。成長在剛獨立不久的哈薩克斯坦,見證著國家的發展,這個成長背景驅使他去探索與國家建設進程有關的視覺符號和圖案。迪爾曼每年只創作大約6件作品,每件也極為注重細節之處,也偶爾會進行後期的數碼處理,這些作品注重剖析科技如何介入前現代的象徵,諸如紋飾、蒙古包、傳統服飾和建築等,並慣常以鮮豔的色彩,將流傳久遠的敘事和現代都市中反烏托邦的代表符號——塑膠、監控鏡頭和機械人連繫起來。

圖片提供:馬拉・迪爾曼

蘇里・杜森比娜

蘇里・杜森比娜是一名哈薩克藝術家,其創作實踐涉獵繪畫、插圖、動畫和錄像,展現出對於她的家、身體、歷史和記憶的觀察。她曾進行有關原型的研究,思考它如何呈現於這個時代的趨同文化中。近期的作品則經常涉及應用設計,例如室內設計和家居物品。她的創作於觸覺和視覺感知間徘徊,將熟悉的圖像轉化為發人深省的物件,或將這些物件再造成家居的一部份,強調它們的質感。

圖片提供:蘇里・杜森比娜

阿奇兹・哈奇拉

阿奇兹・哈奇拉是一名藝術家,現於柏林和喀布爾兩地之間生活和工作。他以多種媒介呈現作品,由參與式裝置到聲音景觀、錄像到攝影、文字到程式語言均有涉獵。哈奇拉對記憶、檔案庫、圓形監獄的監控及再現的政治等主題感興趣,沿於他作為阿富汗人面對的地緣政治和無止境的紛爭。這些主題並不侷限於一個地區,而是與當下的全球環境息息相關。

圖片提供:阿奇兹・哈奇拉

達娜‧伊斯卡柯娃(CA研究組)

達娜‧伊斯卡柯娃1997年出生於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專注於包含虛構想像的互動藝術,藉此探索人類感知與想像。她曾先後在國際信息技術大學和聖彼得堡大學主修讀金融及人文學科,現正在藝術平台Artcom進行一項有關中亞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項目「Steppe Space」。她是藝術小組MATA的成員。

伊斯卡柯娃參與過不同國際性的展覽,包括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2020)、挪威卑爾根Piksel電子藝術節(2020)、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Focus Kazakhstan – Eurasian Utopia: Post Scriptum」(2018)、格魯吉亞第比利斯「Art Prospect Festival: Memory Threads: Museum and Neighbourhood」(2018)及瑞士蘇黎世-哈薩克阿拉木圖「QWAS – The Migrating Dialogue」(2017、2018)。作為由索達特‧伊斯梅洛娃發起的項目的一部份

圖片提供:達娜‧伊斯卡柯娃

艾達‧伊莎漢卡茲(CA研究組)

艾達‧伊莎漢卡茲是一名建築師,同時也從事藝術創作,涉獵手繪、數碼媒體、應用軟件、攝影和佈景,其藝術實踐可被界定為研究型藝術或藝術型研究。她曾說,她所有的作品都著眼於對空間、時間、光線與建築的構想,而藝術語言賦予她自由,讓她對這些題材進行各類型的探究。

伊莎漢卡茲近期在創作中研究中亞的圖像、地形和語言、遊牧空間以及出現在遊牧空間的物件。她亦經常參與籌備不同實體和線上展覽。

圖片提供:艾達・伊莎漢卡茲

愛莎・贊杜薩娃(CA研究組)

愛莎‧贊杜薩娃是一位哈薩克-吉爾吉斯離散藝術家、設計師、學習者及教育工作者,目前駐居美國普洛威頓斯​​。她致力透過創作與/為她的族人創造療癒的空間。

她共同創辦了BABALAR PRESS,旨在透過實驗研究和寫作出版,讓大眾重新學習和傳承哈薩克傳統知識。除此之外,她在對「再存在」(Achinte 2009,Tlostanova 2017 )進行一項過程導向的長期研究,以中亞殖民前的遊牧知識、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基礎,重現她祖先的文化實踐並從中學習,以期構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目前為止,贊杜薩娃在她的「再存在學習之旅」中,為5歲的贊杜薩娃製作了一個蒙古包(kïiz üy),用剪紙頌揚紋飾(oyıw-örnek)和傳統補花氈(syrmaq),以及製作了圍著羊毛的葦席(shi)​、羊毛氈(kïiz)和紗線。

圖片提供:愛莎・贊杜薩娃

X

特別安排

CHAT六廠將於4月20日 (星期六) 關閉作私人活動,並於4月21日再次開放,不便之處,敬請原諒。